回到頁首總目錄  回到生命之道講壇目錄  回到上一題

看下一題

信心之父(一)

 

       亞伯拉罕實在是一位特別蒙上帝賜福的先祖,上帝不但應許賜福給他和他的子孫萬代,而且連天下萬國萬族也都要因他得福。(創12:3. 22:16-18)。可見亞伯拉罕在上帝面前,是何等得蒙上帝的喜悅。後來上帝向以撒顯現時,也特別指出了這一點:『都因亞伯拉罕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吩咐和我的命令、律例、法度。』(創26:5)。

       亞伯拉罕所以能作到在凡事上完全順服上帝,得蒙上帝喜悅,是因他擁有巨大的信心。他對上帝的巨大信心,使他能在上帝面前被稱為義,使他能在任何情況下完全順從,使他能靠主得勝一切考驗,使他能在黑暗中看到亮光,絕望中看到希望,死亡中看到生命,不可能中看到可能。(羅4:4-5,17-22)。他的巨大信心榮耀了上帝,造福了世人。亞伯拉罕也因此被稱為信心之父。如經上所說:『叫他作一切未受割禮而信之人的父,..又作受割禮之人的父,就是那些不但受割禮,並且按我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未受割禮而信之蹤跡去行的人。』(羅4:11-12)。『所以你們要知道那以信為本的人,就是亞伯拉罕的子孫。』(加3:7)。

       然而亞伯拉罕的巨大信心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不斷經過操練而日益成長壯大的,其間也曾有過軟弱、失敗之時,但靠主恩助最後在信心上終於攀登上罕見的高峰。

  我們先來看看亞伯拉罕生平事蹟中巨大信心的表現。講到亞伯拉罕信心的事蹟,首先不能不想到他的蒙召的經歷。

 

因信蒙召,奔走天路

  經上說:『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那裏去。』(來11:8)。

      根據聖經的記載可知,亞伯拉罕的父親是他拉。他拉共生有三個兒子,即亞伯拉罕,拿鶴和哈蘭。他們全家都一直住在迦勒底的吾珥。(創11:27)。

       根據近代考古學的大量發掘工作,發現亞伯拉罕的故鄉吾珥,原是一個極其繁華的城市,如聖經手冊上所介紹:『吾珥..從前是幼發拉底河口的一個海港,距離傳說的伊甸園遺址十二哩。它是洪水前的城市,曾被洪水所毀滅,後來又建造了起來。當亞伯拉罕誕生的前夕,吾珥正是全世界最繁華的一個城市──不只是製造品、農業、和航運的中心,且土壤肥沃,物產豐饒,客商自此逕往遠方各地,並有船隻裝載銅與堅石至吾珥,下行至波斯灣。..直到波斯帝國時期,它始終不失為一個重要城市。』(海來博士著51頁)。

      由此可見,亞伯拉罕的故鄉,原是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它的情況就好像美國的紐約,或英國的倫敦,或法國的巴黎,或類似香港的情況一樣,裏面充滿了聲色的引誘,錢財的迷惑。許多人都沉迷於世俗,一心賺取錢財,建造房屋,吃喝玩樂,又嫁又娶。而且當時還有一個嚴重的情況,人們普遍敬拜偶像,迷信假神,而遠離真神。

  他拉全家是敬拜真神上帝的。竟也多少受到了當地敬拜偶像風氣的影響。因他拉自己就一面敬拜真神,一面敬拜偶像。如經上所指出:『..他拉住在大河那邊事奉別神。』(書24:2)。

  但是亞伯拉罕卻始終靠主恩助,保持自己心靈、品格、信仰的純潔,不受周圍邪惡環境的影響。亞伯拉罕的妻子撒拉也和丈夫同心仰賴、事奉、敬拜真神。他們結婚後雖然因撒拉不生育,還沒有孩子,但上帝已對這一對敬畏上帝的夫婦有著美好而偉大的旨意。上帝要揀選亞伯拉罕,使他的後裔成為一個大國,成為上帝特選的子民,為要藉著他們將認識、敬拜、事奉真神上帝的真理信仰傳遍天下萬國;更要藉著亞伯拉罕的一個後裔,也就是上帝當初應許亞當、夏娃的『女人的後裔』,也就是後來降世為人的上帝的兒子,人類的救主耶穌基督,將救贖罪人的洪恩帶給地上的萬民,使一切信而悔改的萬國萬族,都因祂承受永遠的洪福。

      由於吾珥這樣的大都市不適於培養上帝的選民,並建立起一個有別於萬國萬民的大國,因此上帝呼召亞伯拉罕帶領他的全家離開吾珥,前往迦南。(書24:3)。他拉也願加入他們的行列。於是,『他拉帶著他兒子亞伯蘭(後改名為亞伯拉罕),和他孫子哈蘭的兒子羅得,並他兒婦亞伯蘭的妻子撒萊(後改名為撒拉),出了迦勒底的吾珥,要往迦南地去。他們走到哈蘭,就住在那裏。他拉共活了二百零五歲,就死在哈蘭。』(創11:31-32)。亞伯拉罕的兄弟拿鶴全家看來也一同或稍後來到了哈蘭。(參看創29:4-6)。亞伯拉罕另一兄弟哈蘭則早已『死在他的本地迦勒底的吾珥。』(創11:28)。 

       亞伯拉罕帶領他父親全家來到哈蘭後,一直住到他父親他拉去世。於是上帝又進一步呼召亞伯拉罕:『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本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給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12:1-3)。這應許顯然是極其激動人心的,亞伯拉罕雖然還沒有一個孩子,上帝卻應許要使他成為大國,甚至地上萬族都要因他得福。

       亞伯拉罕因著信毫不猶豫地立刻『就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羅得也和他同去。亞伯蘭出哈蘭的時候,年七十五歲。亞伯蘭將他妻子撒萊,和姪兒羅得,連他們在哈蘭所積蓄的財物,所得的人口,都帶往迦南地去。』(創12:4-5)。

      亞伯拉罕在這裏為我們留下了完全順服、完全獻身的榜樣。當時『要離開本地本族本父家』,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去,也是極不容易的。哈蘭雖不及吾珥繁華,但也是一個商業、交通的市鎮。況且他父家的親屬都已遷居此地,並已安家立業。他的兄弟拿鶴全家也都喜愛這個地方,不願再跟亞伯拉罕到迦南地去。    要亞伯拉罕離開自己的親屬,也是依依不捨的。況且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去,既無親屬,又無熟人,似乎缺乏安全感,再說迦南地的開化程度也遠不如吾珥和哈蘭。

      今日人們的移民,都是從貧窮、落後的國家,移居到富裕先進的國家。而亞伯拉罕的遷移,似乎與此相反。

      然而亞伯拉罕因著信,甘心樂意地順從上帝的吩咐和指引。他把上帝要他去的地方,看作最安全,最蒙福、最有意義的地方。雖然他還不知道前面的道路應怎樣行走,但他深信上帝必親自同在,步步指引。因此,他因著信,毫不猶豫的順從。此外,他更因信盼望著上帝在天上為他的兒女所預備的永遠的聖城。

       正如經上所指出:『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那裏去。他因著信,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好像在異地居住帳棚,與那同蒙一個應許的以撒、雅各一樣。因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上帝所經營所建造的。』(來11:8-10)。

       亞伯拉罕蒙召的經歷,實際上也是他完全獻身的經歷。這也是他信心生活的一個重大表現;也是他踏上成功的人生道路的關鍵性一步。

  試問,我們是否也已將自己的身心完全獻給了上帝,並將自己一生的道路完全交由上帝來帶領和安排?

  

因信謙讓,與世無爭

  現在,我們接下來再看亞伯拉罕第二個巨大信心的事蹟,就是在和羅得分離的事上所表現出的因信謙讓,與世無爭的言行品德。

      當時『亞伯拉罕帶著他的妻子與羅得,並一切所有的,..到了伯特利和艾的中間,就是從前支搭帳棚的地方。也是他起先築壇的地方。他又在那裏求告耶和華的名。與亞伯蘭同行的羅得,也有牛群、羊群、帳棚。那地容不下他們,因為他們的財物甚多,使他們不能同居。當時迦南人和比利洗人在那地居住。亞伯蘭的牧人和羅得的牧人相爭。』(創13:1-7)。

       面對這種內部矛盾、相爭的局面,亞伯拉罕怎樣處理呢?我們看到這一位信心的偉人主動留下了仁愛、謙讓、寬容的美好榜樣。

       『亞伯蘭就對羅得說,你我不可相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骨肉。遍地不都在你眼前麼,請你離開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創13:8-9)。

       亞伯拉罕這種主動謙讓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因無論從輩份、年齡、或從地位上講,亞伯拉罕都處於長者的身份,然而亞伯拉罕卻甘心謙讓,讓他的姪兒羅得首先揀選最喜歡居住的地方。

       雖然上帝已經明確應許亞伯拉罕,要將迦南地賜給他的後裔;但他寧願憑著信心,安靜等待上帝用祂自己的方法成就祂的應許,而不願用人的方法為自己去爭取。他寧願讓姪兒羅得挑選最好的地方。亞伯拉罕的這種信靠、謙讓、寬厚、仁愛的心,是大蒙上帝所悅納的。

       相比之下,他姪兒羅得的表現就不如亞伯拉罕那樣謙讓了。照理他應請他的長輩亞伯拉罕首先挑選所喜歡的地方。但是他卻只顧自己挑選起來了。如經上所記:『羅得舉目看見約但河的全平原,直到瑣珥,都是滋潤的,那地在耶和華未滅所多瑪、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華的園子,也像埃及地。於是羅得選擇約但河的全平原,往東邊遷移,他們就彼此分離了。』(創13:10-11)

       羅得在這裏又犯了一個錯誤,在挑選地方時,只注意土地的肥美,靠近繁華的都市,生活舒適安逸,卻一點不考慮城市中罪惡的腐敗影響。後來羅得索性『住在平原的城邑,漸漸挪移帳棚,直到所多瑪。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創13:12,13)

       由於羅得的這種沒有屬靈眼光的屬世選擇,又不祈求上帝的帶領,放棄了野外親近上帝的生活,進入到都市的腐化罪惡生活的環境中,終於使自己特別是自己的妻子、女兒並家人的靈性受到極大的影響,甚至後來遭到很大的災難。

       這件事對今日的基督徒也有著特別重要的教訓。我們在選擇居住、教育的環境時,不能不考慮到對子女的影響。我們也都知道孟子的母親,為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甚至三次搬家的故事。我們基督徒更當有屬靈的眼光,為自己的子女、家人選擇有利於身心健康和靈性長進的環境。

       亞伯拉罕卻步步懇求上帝的帶領,滿足於野外親近上帝,帶領全家人學習真道,敬拜上帝,為上帝作見證的屬靈美好的生活。

       在和羅得分離時,亞伯拉罕所表現的謙讓、寬厚、仁愛的心,以及對上帝的完全信靠的心,使上帝大為喜悅。因此,『羅得離別亞伯蘭以後,耶和華對亞伯蘭說,從你所在的地方,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我也要使你的後裔,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人若能數算地上的塵沙,才能數算你的後裔。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為我必把這地賜給你。』(創13:14-17)。

       這對謙讓、寬厚、仁愛為懷的亞伯拉罕,是一種何等的鼓勵和應許。雖然亞伯拉罕甘願讓羅得舉目觀看,挑選最好的地方,自己放棄觀看選擇的權利,以致羅得舉目看中了『約但河的全平原』,但現在上帝卻叫他『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羅得只能觀看一個方向,上帝卻叫他觀看四個方向。

       而且上帝還應許他說:『凡你所看見的地,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

       在這裏上帝實已『應許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必得承受世界。』(羅4:13)。而且還不是指的現今破舊的世界,而是指的將來從天而降的天國的京都聖城新耶路撒冷和重新創造的新天新地。現今的破舊的世界是暫存的,將來重新創造後的新天新地,及其中的聖城新耶路撒冷,才是『直到永遠』的。

       後來亞伯拉罕也明白了這一點,知道上帝賜給他和他的後裔的應許,含有更深遠廣大的含意,不但是指當時的迦南地說的,而更是指著天上的新耶路撒冷聖城,以及將來上帝重新創造的新天新地說的。正如經上指著亞伯拉罕說:『他因著信,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因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上帝所經營所建造的。』後面又說:『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因為祂(上帝)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來11:9,10.11:15-16)這一座城實際上也就是指天上的聖城新耶路撒冷,未來天國的京都,上帝寶座的所在。(來12:22-24.啟21-22 章. 太8:8-12)。

       上帝還應許亞伯拉罕說:『我也要使你的後裔,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人若能數算地上的塵沙,才能數算你的後裔。』

       這是多麼奇妙,而又令亞伯拉罕歡欣鼓舞的應許!因他至今還沒有一個兒子,但上帝卻應許他,要使他的後裔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這應許已經獲得奇妙的實現,並仍在繼續不斷實現著。這裏所說的亞伯拉罕的後裔,不但是指屬世的以色列人,而也是指屬靈的以色列人說的。屬世的以色列人是暫存的,屬靈的以色列人是存到永遠的。所謂屬靈的以色列人不但是指主降世前一切得救的以色列人,而也是指主降世後一切得救的基督徒說的。因我們一切因信稱義,蒙恩重生的基督徒也都被算為亞伯拉罕的後裔。(參:加3:6-9,26-29)。

       最後,上帝又對亞伯拉罕說:『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為我必把這地賜給你。』

       上帝在這裏不但再次應許必將迦南地賜給亞伯拉罕,而且也暗示亞伯拉罕在世時,只是『縱橫走遍這地』,而不能立即獲得全地。亞伯拉罕以巨大的信心領受了這一應許,並把上帝的應許看成如同已經得到了一樣;而且亞伯拉罕信心的眼光,更是展望到將來屬天的榮美的迦南,這也成了他人生努力追求、作工、奮斗的目標。

       我們也當效法亞伯拉罕的偉大美好的榜樣,一心以屬天、屬靈的事為念,在今世的事上與世無爭。尤其要培養謙讓、寬厚、仁愛的美德,作一個榮神益人的人,聖潔蒙愛的上帝兒女。這樣,上帝賜給亞伯拉罕的應許,也同樣要賜給我們。

 

因信作戰,以少勝多

  現在我們再來看亞伯拉罕第三個巨大的信心事蹟。雖然亞伯拉罕為人謙和,待人仁愛,與世無爭;但是當他聽到所多瑪和蛾摩拉城遭到了敵人的洗劫,他的姪兒羅得全家和城中的所有百姓、財物都被擄去一空時,他為了解救他們的生命財產,而因信英勇投入了戰爭。

       關於這場戰爭的起因,聖經中記載說:『當暗拉非作示拿王,亞略作以拉撒王,基大老瑪作以攔王,提達作戈印王的時候,他們都攻打所多瑪王比拉,蛾摩拉王比沙,押瑪王示納,洗扁王善以別,和比拉王。..他們已經事奉基大老瑪十二年,到十三年就背叛了。十四年基大老瑪和同盟的王都來..交戰。西訂谷有許多石漆坑。所多瑪王和蛾摩拉王逃跑,有掉在坑裏的,其餘的人都往山上逃跑。四王就把所多瑪和蛾摩拉所有的財物並一切的糧食,都擄掠去了。又把亞伯蘭的姪兒羅得和羅得的財物擄掠去了。當時羅得正住在所多瑪。』(創14:1-12)。

       這次羅得全家並一切財物的被擄掠,對羅得也是一次嚴重的管教。他喜愛城市的繁華和安逸生活,卻不考慮到城市中罪惡腐化環境對家庭的影響;他自己雖然是『義人』,『常為惡人淫行憂傷』(彼後2:7,8.),卻沒有採用明智、果斷的行動離開他們;反而住在所多瑪城市中,被惡人的影響包圍。經上說:『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創13:13 )。以致當所多瑪王等背叛以攔王基大老瑪,而遭到這次攻打、洗劫時,連住在城中的羅得也遭了殃。然而上帝並沒有丟棄羅得全家,正要藉亞伯拉罕來解救他們。

       當時,『有一個逃出來的人,告訴希伯來人亞伯蘭。亞伯蘭正住在亞摩利人幔利的橡樹那裏。幔利和以實各,並亞乃都是弟兄,曾與亞伯蘭聯盟。亞伯蘭聽見他姪兒被擄去,就率領他家裏生養的精練壯丁三百一十八人,直追到但。便在夜間,自己同僕人分隊殺敗敵人。又追到大馬色左邊的何把,將被擄掠的財物奪回來,連他姪兒羅得和他的財物,以及婦女人民,也都奪回來。』(創14:13-16)。

       我們看到,亞伯拉罕這次只率領了家中三百一十八個壯丁,加上聯盟的三兄弟所帶領的壯丁,人數也不會很多。但亞伯拉罕竟能如此英勇無畏,以少勝多,徹底打敗了四個強大王國的聯盟軍,實在是戰爭史中的一個奇蹟。

       亞伯拉罕所以能如此英勇無畏,以少勝多,首先是因為他有巨大的信心,一心信靠上帝大能的恩助。當他一聽到姪兒羅得全家被擄去的消息時,心中十分難過,立即在上帝面前懇切禱告,懇求上帝的指示和恩助,然後滿有信心地率領了家中的三百一十八個壯丁,都是身強力壯,素有鍛練,敬畏上帝的人,和他一同英勇作戰。另外三個兄弟平時也都欽佩亞伯拉罕的信仰和為人。也都願意隨他一同出征。

       亞伯拉罕所以能如此英勇無畏,以少勝多,也是因為他充滿了愛心。他一心想要解救他的姪兒羅得全家,以及其他被擄去的許多婦女人民。以致在愛心中已變得毫無懼怕。

       現在讓我們繼續看下去。『亞伯蘭殺敗基大老瑪,和與他同盟的王回來的時候,所多瑪王出來,在沙微谷迎接他。沙微谷就是王谷。又有撒冷王麥基洗德,帶著餅和酒出來迎接。他是至高上帝的祭司。他為亞伯蘭祝福,說,願天地的主,至高的上帝,賜福與亞伯蘭。至高的上帝把敵人交在你手裏,是應當稱頌的。亞伯蘭就把所得的,拿出十分之一來,給麥基洗德。』(創14:17-20)。

       希伯來書上也介紹此事說:『這麥基洗德就是撒冷王,又是至高上帝的祭司,本是長遠為祭司的,他當亞伯拉罕殺敗諸王回來的時候,就迎接他,給他祝福。亞伯拉罕也將自己所得來的,取十分之一給他。他頭一個名繙出來,就是仁義王,他又名撒冷王,就是平安王的意思。他無父無母,無族譜,無生之始,無命之終,乃是與上帝的兒子相似。』(來7:1-3)。

       亞伯拉罕在此也為我們留下了忠心交納十分之一的榜樣。上帝曾勸告並應許祂的選民說:『人豈可奪取上帝之物呢?你們竟奪取我的供物。你們卻說,我們在何事上奪取你的供物呢?就是你們在當納的十分之一,和當獻的供物上。因你們通國的人都奪取我的供物,咒詛就臨到你們身上。萬軍之耶和華說,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萬軍之耶和華說,萬國必稱你們為有福的,因你們的地必成為喜樂之地。』(瑪3:8-12)。

       亞伯拉罕奉獻了十分之一後,『所多瑪王對亞伯蘭說,你把人口給我,財物你自己拿去罷。』(創14:21)。

       因按當時的作戰慣例,戰利品是屬於戰勝者的。亞伯拉罕既冒著生命的危險,出死入生,救回了一切被擄去的婦女人民,所多瑪王對此已感謝不盡了,至於奪回的財物,自應歸於亞伯拉罕了。

       然而亞伯拉罕卻不是這樣想法,也不願接受這一切財物,免得別人以為他是為了貪圖財利而進行這次戰爭,或是將來藉口說,是他們的財物使亞伯拉罕成為富足。亞伯拉罕深信上帝要賜福給他的應許,他要單單把榮耀歸給上帝。因此,『亞伯蘭對所多瑪王說,我已經向天地的主,至高的上帝耶和華起誓,凡是你的東西,就是一根線,一根鞋帶,我都不拿,免得你說,我使亞伯蘭富足。只有僕人所吃的,並與我同行的亞乃、以實各、幔利,所應當的分,可以任憑他們拿去。』(創14:22-24)。

       亞伯拉罕在這裏充分表現了愛人如己,公義無私,不貪財利的高貴美德。他這次打仗完全是出於愛心,一心為要解救羅得,也是為要拯救其他被擄去的婦女人民。現在終於信靠上帝的恩助,把他們全部拯救回來了。因此亞伯拉罕已充滿了感恩、讚美的心。至於奪回來的財物,亞伯拉罕一點也不想要。因他看到被擄掠的百姓已經遭受了這麼大的痛苦和損失,他很喜歡見到他們再領回自己的財物,以盡量減少所遭受的損失。所多瑪的百姓心中深受感動,上帝的聖名也在外邦人中大得尊榮。  

  亞伯拉罕因信爭戰,以少勝多的榜樣,對我們進行的屬靈爭戰方面也是很大的鼓勵。我們屬靈的仇敵魔鬼,雖然遠比我們自身強大;我們的私慾老我,和罪慾的試探引誘,也不是我們自身的力量所能勝過的;但感謝上帝,靠著我們無所不能的救主幫助,我們就能打敗魔鬼,得勝試探,治死罪慾,過得勝的生活。(選自本人『講道集(五)』二十題並稍加修訂)          * 路光 *